休闲游戏

刘备死前说马谡不堪大用,为何诸葛亮非要重用马谡,原因很现实

通读汉末三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蜀汉势力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那便是诸葛亮因马谡的失误洒泪斩将。提到诸葛亮,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作为蜀汉的贤相,才智过人。而马谡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所有人所熟知。或许,许多人对他的真正能力并没有全面了解,甚至在三国刘备托孤时,就曾提到马谡“不堪重用”。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依然高度重视并信任他呢?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三国刘备在临终时,召来宰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令二人辅佐其儿子刘禅。在临终的交代中,刘备曾与诸葛亮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对话,他对诸葛亮说:“马谡虽能言善辩,但言辞夸张,往往超出实际能力,不宜委以重任,你应当加倍审慎对待他。”刘备一直以识人明智而著称,许多他提拔的将领如魏延、李恢、马忠等都成了蜀汉的栋梁。然而,刘备作为临终之人,尤其是在托孤的关键时刻说出这番话,足见其对马谡的评价,诸葛亮理应慎重对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并未采纳刘备的忠告,反而仍然认为马谡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将马谡任命为参军,时常与他共同讨论战略谋划,甚至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国防大计。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更是将街亭的防守重担交给了马谡,结果马谡违背指挥,造成街亭失守,导致蜀汉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器重马谡,究竟有何原因呢?

首先,马谡的才华不可小觑。马谡,字幼常,来自荆州的武汉,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与兄长们共同被誉为“马氏五常”,在学术和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他擅长辩论和战略思维,经常为诸葛亮提供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便来自于此。比如,蜀汉南征孟获的策略“七擒孟获”,就是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这样的战略,为南方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当时对于蜀国领兵疲乏的情况,马谡也提出过“只宜存恤,不适合战役”的调养策略。基于这些理论,诸葛亮认为马谡具备成为重用之才的潜力。

展开全文

其次,马谡与诸葛亮之间有着深厚的个人情谊。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侄子,而马良和诸葛亮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曾私下称呼诸葛亮为“尊兄”。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死于非命,诸葛亮因此对马谡的关爱与赏识愈加深厚。这种深情厚谊无疑让诸葛亮对马谡产生了更多的偏爱与信任,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马谡能力的评估。

第三,蜀汉人才匮乏,诸葛亮有意培养接班人。马谡不仅在荆州士族中有较高声誉,而且确实具备过人的才智,虽然实践经验不足,但诸葛亮希望通过给他机会,锤炼他的实际能力。在蜀汉军中,像魏延、吴懿等人都已经有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诸葛亮选择提拔马谡,正是希望他能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战斗经验,成为蜀汉未来的骨干。实际上,马谡并非一开始就完全没有机会,他被任命为街亭的防守将领,正是希望通过这一战来锻炼自己。

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尽管有魏延、吴懿等经验丰富的老将,诸葛亮依然破格提拔马谡,让他担任先锋,率领各军向前进发。然而,马谡却未能遵循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擅自改变部署,导致了街亭的失守,最终使得蜀汉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而马谡也因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一事件不仅是蜀汉历史中的一段悲剧,也深刻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情感。他既看重马谡的才华,又未能准确把握其实际能力,最终导致了令人痛惜的结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