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互动

如何保養

這樣的景色總讓人覺得溫暖。

外頭紛雪如花,室內火爐併發著星火,上頭的鐵壺張著嘴唱著歌,白霧蒸汽暖了整個你也暖了整個世界。

積雪比人還高,在這樣漫長而寒冷的冬日裡,鐵壺終日放在炭火上燒著,不住往內添水,是取暖也是增加溼度。每一種生活道具都有其創造的歷史背景,是因為資源、是因為生活、更是因為環境。

比如日本知名的南部鐵器,其名稱「南部」並非地理上的南邊,因為盛岡、岩手都是在日本本州的北邊;所謂南部,是該時當地的藩主家號叫做南部,而當地的砂鐵品質好,水亦清澈,於是藩主大力募集鐵匠們,在當時算是很創新的要製作在地特色伴手禮而開始鑄造。

鐵壺(鐵瓶)則是從茶道中的釜變化而來,釜無手把,提需得用釜鐶,使用上也需柄杓,因此釜上加上像土瓶一樣的把手容易使用而迅速普及開來。

鐵壺也是歷史。日本早期都是以砂鐵為主,但卻也燒煉出日本獨特的煉鐵技術,從最高等的玉鋼製作武士刀,到砂鐵壺的鑄造,敲打發生的清脆聲響就足以顯示其質地純淨、加熱均勻且其及細微的結晶也更不容易生鏽,儘管也因為硬度太高不易製作,但可耐用百年。不過明治40年之後,日本政府就限制開採砂鐵,避免影響環境,砂鐵的鑄造遂成過往,只存在於博物館的刀劍以及為數不多的砂鐵壺當中。

快煮壺、煮水壺自然好用方便,是現代生活每日喝水絕對少不了的好工具,也是時代科技的進步,不過鐵壺是「特別的時間」,是種儀式感的歸屬,看著水滾不斷冒煙,水痕不停在高熱的表面蒸發,就像看著營火燃燒一樣感受到一種穴居的安全,更能在寒冷的冬天時一樣邊煮水邊加溼,邊養出專屬自己的一只鐵壺。

如何挑選

鐵壺的好處在於煮水溫度高,沖泡需高溫的茶葉甚好,並因為鐵壺的材質特性,所以煮水溫潤柔軟。喝鐵壺煮的水,日文稱作白湯(さゆ),每天早上起床先喝一杯鐵壺煮開後冷卻的溫開水,近年來成為日本溫活養身的秘訣。

新手同學建議購買全新的鐵壺,因二手老壺重新保養不僅需要耐心,也需要一定的保養步驟。

要活用鐵壺的材質特性,就請買盛岡、山形等地歷史悠久的製作者,並AICU建議不要選擇內壁上琺瑯塗層多采多姿僅是作為觀賞擺飾,或者雖然不會生鏽但失去鐵壺最大價值的塗層壺。

以台灣的實際日常生活來說,鐵壺作為特別的時間即可,不必作為主力的煮水壺,因此容量約1.2~1.5公升即可,同時另外請一定要在熱源旁準備一條厚巾或隔熱墊。

家中有小孩的同學更請注意煮水時的安全,因鐵壺持續加熱非常高溫,購買錢請先考量家中的使用環境。

如何使用

鐵壺由於持續加熱會非常高溫,因此裝水約8成滿,不必裝到全滿避免滾沸時從壺口噴出。

拿取鐵壺請只拿壺把,減少對壺身的觸摸,因為手有油脂沾染,久了會導致壺身顏色不均黯淡。

和一般煮水相同,煮滾後不要馬上熄火,鐵壺更是讓它至少煮滾3-5分鐘,讓大量的蒸汽溢出,讓水質更加柔軟。

倒水時記得拿厚布按住壺蓋,避免傾倒時掉落造成危險。

煮完水、倒完水之後,和鐵鍋一樣記得將裡頭的水氣蒸發乾。將壺蓋打開倒放,然後確認鐵壺裡頭底部都沒有水氣後再熄火。

如何保養

鐵壺的保養和神器鐵鍋一樣:多用就是最好的保養。它們都具有隨著使用越久而越好的特性,請別只是當成藝術品擺飾,因為鐵壺會隨著久用而呈現不一樣的美妙風情,並且和你的鐵壺一起找到新的習慣時間、新的使用方式,新的相處節奏。

鐵壺單純煮水,所以請不要使用清潔劑來清洗。隨著煮水多次,內壁會自然形成白色沉澱物形成的保護層,鐵壺能藉此抵禦生鏽同時過濾水質,是非常重要的養成,因此請千萬不要刷除。

若鐵壺內壁發現生鏽,但原則上只要煮水出來是乾淨清澈的就沒問題,比如照片中這是在盛岡拍到已經用了30年的鐵壺,裡頭鏽跡斑斑,但依舊煮水清澈,日日使用。就像神器鐵鍋一樣也有鍋膜,擦了會黃,但只要料理出來沒有沾染就請放心。

但如果煮水後發現倒出來的水呈現紅鏽色,或是聞到鐵鏽味,就請拿綠茶包丟入鐵壺裡頭煮。綠茶的成分裡頭會和鐵結合形成「單寧鐵」,因此可以讓造成水混濁的鐵鏽消失。若煮一次不夠,就重複煮綠茶包,直到鐵壺倒出來的水重新清澈為止。所以比如一陣子不用了,就可拿個茶包裝綠茶讓鐵壺喝一下,煮完之後,也能用料理夾夾著茶包在鐵壺外頭擦拭,讓內外都保養到。

View fullsize

使用了30年的老鐵壺

View fullsize

即便壺內生鏽但只要煮水依舊清澈就沒問題

View fullsize

寒冷之地,以火爐煮水終日取暖。

View fullsize

熟知材質才能懂得正確使用

附錄|山形長文堂產訪

尋找鐵壺的旅程其實從2014年就開始。秉持著AICU的選物原則,以材質為主、能隨著使用時間而成長、質樸耐用的設計,於是當時在d&department看見長文堂鐵壺幾乎是一見鍾情,立刻就帶回台灣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隔年更踏著雪前往山形市來到長文堂拜訪。甫進門就是一個大火盆,上頭燒著的正是很有歲月的鐵壺,不斷地呵著蒸汽暖著房。迄今已經創業71年的長文堂,到現在是由同樣也和父親長谷川文雄一樣擁有「伝統工芸士」資格的第三代長谷川光昭繼承,以「可以用一輩子、讓人們長期愛用的鐵瓶」的理念繼續鑄造鐵壺。

山形鑄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50年前的平安時代後期,發現流經山形河川中的砂鐵很適合鑄造,因此聚集了工匠是為山形鑄物的濫觴。而因為砂鐵少所以必須謹慎使用,進而催生出山形鑄物的特色:「薄肉美麗(うすにくびれい)」,相較於南部鐵器更為輕薄精巧,紋理顆粒更加美麗。

當然也大開眼界,包括現在幾可稱為寶物的砂鐵壺,敲擊聲乾淨清脆足見質地差異,以及各種古鐵壺從壺身到壺蓋,從鑄鐵到銅,不同材質在不同時間歷變下的色澤變化,以及其他像是鯨魚形筆架、鳳凰印泥盒,說真的每一樣都好想帶回家。

View fullsize

每一個鐵壺都記錄著時代

View fullsize

伝統工芸士是日本國家認定的技藝證書

View fullsize

三代的鑄物傳承

View fullsize

鐵壺之一

View fullsize

鐵壺之二

View fullsize

鐵壺之三

View fullsize

寶物般的砂鐵壺

View fullsize

鐵釜之一

View fullsize

鐵釜之二

View fullsize

鐵釜之三

View fullsize

鳳凰鑄鐵印泥盒

View fullsize

鐵壺的壺嘴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View fullsize

但物有專一,用久了就會習慣,隨著執行長學習茶道,9年來的相處時間裡不斷煮水,比起剛拿到時的模樣,現在的鐵壺表面顆粒更加明顯,色澤出現深淺,爐蓋邊緣有出現較紅的生鏽,打開壺蓋裡頭則已經養出白色沉澱物的內膜,煮水清澈柔軟。

煮水的時候,若是求快,則會放在瓦斯爐上,看著火焰逐漸加熱鐵壺,大股蒸汽從壺嘴和壺蓋竄出,冒出的水分則迅速地在鐵壺表面褪去,彷彿什麼表演一樣;若是像再來秋冬或深夜,則會放在桌子旁邊的電熱爐上,鐵壺無言但忠誠的緩緩加熱。

那熱氣是溫柔的陪伴。